软装配饰 潮流设计 家居风水 行业资讯 智慧生活 五金行业 陶瓷卫浴 装修攻略 产品导购

设计之春·北京草场地艺术生活示范区启动丨让生活更艺术

三川 三川(好居网用户) 1107天前 / 阅读 :

设计之春以艺术想象力和设计创造力探索建立新生活方式和新消费模式,助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老北京、新生活增添魅力。

  金秋送爽,设计之春·北京草场地艺术生活示范区启动。设计之春以艺术想象力和设计创造力探索建立新生活方式和新消费模式,助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老北京、新生活增添魅力。
 
-主旨发言-

 
  宋涛:
 
  设计之春打造理想的设计生态需要从更高层次和更大维度进行入手。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建设,将引领新消费,成为新引擎,增添新动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要全面推动消费的创新、融合、重塑和激活,而设计之春·北京草场地艺术生活示范区应运而生。草场地国际艺术村已经经历了二十年的发展积淀,拥有良好的艺术底蕴。设计之春也经历了蓬勃发展,形成良好的创新能量。两者的结合将成为"设计之春"艺术设计生活三位一体发展理念的具体印证。像设计之春·北京草场地艺术生活示范区正是促进消费市场高品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将在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建设中发挥不可缺少的作用。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充满希望,无论是艺术、设计、还是生活都生机勃勃,北京需要这样有专业而高质量的艺术生活示范区为"老北京、新生活"增添新光彩。
 
  周宸宸:
 
  北京是一个变革的城市,有独特的前沿之处,在某种意义上具备先进性和先锋性。同时北京是一个两极分化的城市,草场地的构成也是一个两极的状态,是北京的一个缩影。各国的艺术家汇聚在草场地,边上村民板车吆喝就在周围发生,构成的魔幻现实主义画面,塑造了草场地独一无二的气质。草场地发展到今天这个状态,并非靠某一个人的意志所转移,是积极的演变而非消极的消亡,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环境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今天中国大部分人已完成了生活的原始积累,社会正面对着精神上更深层次的追求与向往的变换,而精神艺术也比以往更加迫切地尝试接近人们的生活,这是一个两极相互交融的时代。作为设计师,一面要理解艺术与哲学提出来的终极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明白并掌握社会现实的各种复杂的方式与规则。在这基础之上,设计师尝试给出相对正确且可实现的解决方案,这样的变与融是一切变化的背景。在中国现在的发展阶段,从我们的角度看艺术与哲学指引下的生活方式,可能才是这一切变革的真正方向,而今天的草场地,汇聚了这一切的钥匙,而不仅仅是在之前的两极分化和魔幻现实的状态。作为设计师,希望草场地能够有合理的或相对正确的改变。草场地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要素,甚至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也具备了这样的要素。草场地有真正能够代表精神驱动的部分,同时也有依然保持着最质朴生活的真实的居民和生活的状态。虽然艺术塑造了草场地,但是真正的生活令草场地区别于整个中国所有的艺术区和设计区,这是一个真正的原发原生的实验场。希望设计师带着相对客观的心态和状态加入,加速让草场地的精神和生活融合,形成它独特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能够代表整个社会变革的实验田。人类的每一个行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无论是艺术家、设计师还是各行各业的生活者,我们都只是分工当中的一环,最后需要携手才能共同进步。希望艺术可以一如既往地在草场地成为一切的基石,它应该是一切的基石。而设计师们可以更多地从草场地汲取养分,并负责任地影响、塑造草场地的生活方式,而村民也更加努力地生活。设计可能会比艺术更能直接地影响和改变他们而更好的生活,反过来让大家更能理解和更需要真正的艺术。当这一切形成正循环的时候,草场地的生活方式便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形式,而是社会迈向发达状态的核心之一。所以草场地的生活方式是我们希望能够塑造出来的,而草场地的生活方式,也许是未来的一切的答案。




  毛然:
 
  在本次发布活动上, 北京草场地国际艺术村建设者代表毛然先生通过展示草场地将近20年的照片,分享草场地的"前世今生",讲述了草场地的变迁。毛先生首先从灰房子与红房子所在位置还是草场地村里的蔬菜大棚与露天垃圾场开始讲述,陆陆续续租地,做建筑改造。通过照片记录了草场地从村民宅基地的改造到艺术空间的建设进度与草场地国际艺术村园区创建方在草场地的几个项目。然后通过地图,整体展示目前村民宅基地、企业用房(包括艺术空间)与停车场各部分元素占地范围与位置现状。最后,毛然表示,希望更多的人来,共同将草场地做得可能性更多一些。
 
  温浩:
 
  草场地是一个魔幻的地方,非常吸引人。随着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需要,一个将文化、艺术、设计和生活相交融的坐标呼之欲出。在这个坐标形成之前都是以单一坐标形式存在的,比如艺术的坐标是艺术的坐标,设计的坐标是设计的坐标,文化的坐标是文化的坐标,生活的坐标就是生活的坐标。而设计之春·草场地艺术生活示范区具备了这种可融合的基础,这种融合一体的内容将会成为北京新地标,并且是一个不可再生的地标,因为它具有文化、艺术、设计的底色,设计之春令它们与生活方式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了设计之春艺术、设计、生活三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和内涵。
 
  今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启动会,相信草场地会成为北京未来新消费一个不可忽略的新场景。希望未来五年,草场地设计之春能成为北京具有影响力的新生活地标!
 
-研讨-


 
『 01 』
 
听听嘉宾老师与草场地之间的故事。
 
  崔灿灿:
 
  我来草场地差不多9年,见证了草场地挺大的变化,草场地村口有一个"国际艺术区",最早有四家西方画廊入驻:前波、麦勒、亚历山大、艺门。疫情前后几年,这四家画廊相继离开,草场地变成以设计为主体,由设计师来主要担当的地方。
 
  草场地有一个特点,它具有混杂性。草场地交汇着两种梦想:一千五一个月,一个洗手间带一间卧室,是一种梦想;人均三百平到四百平,是另一种梦想。在这个交汇的地方有两种餐厅:一种是打卡餐厅,主要吸引文艺青年来消费;还有一种是西域美食、沙县小吃、村里的烤油饼,差不多人均十元以下的消费,可以在这个地方找到另外一种幸福。所以草场地不仅有艺术的梦想、设计的梦想,还有在这生活着的非常多的外来人的梦想,我觉得这是草场地非常重要的地方。
 
  草场地还有一个福利是它建立了社群。我跟草场地的艺术家基本都有合作,一是因为他们的作品非常好,二是我们住在一起,是邻居,它勾连了一个新的社群关系。
 
  华黎:
 
  我的工作室是2013年搬来的,在灰砖房241号院15号。我最早来草场地是2003年,当时觉得这是一个特有意思的地方,它在城市边缘,很有态度。我来也有8年了,一直感觉在北京,但又不在北京。作为建筑师,在这村里感觉是一个另类、少数派,但还挺有意思,能接触到很多不同的朋友。设计和艺术是两个有关系的领域,但又很不一样,现在有更多设计界的朋友和内容进来草场地是特别好的转变,也希望我们今后能多一些交流,多一些互动。
 
  贾明辉:
 
  草场地对我来说,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和它的村民是共生的。在草场地更有意思的是,我很多在草场地的朋友都搬走了,画廊也搬走了,但是在草场地的小卖部,在那个角的百货店,你能发现营口出的德华手包小豆冰棍,这在北京还挺难找。
 
  赵赵:
 
  我在草场地已经16年了。我第一次进草场地的时候是地铁转公交,再搭小三轮过来,根本没人知道草场地在哪。当时在北京打车都不知道草场地,只知道芳草地,2005年之后才稍微好一点。其实我很早就开空间了,但是做的全是非盈利的项目,当时因为空间非常小,一楼做展厅,二楼是工作室,所以我就做了一个美术馆的概念,很多艺术家在那做过展览,很多年轻艺术家在那做过实验性项目,也是唯一在草场地最久的非盈利空间。
 
  梁建国:
 
  设计之春的项目和示范区在这里启动后,有一点特别好:如果我的客户问去哪里买家具,我就说去草场地,你去草场地转完以后,你知道国内的品牌就基本齐了。
 
  草场地蛮好的,不开心的时候来转一转,它会带给你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到院里待一待,看看书,喝喝茶,听听音乐,晒晒太阳,这是一个很幸福的地方,这里的村民是挺幸福的。
 
  沈宝宏:
 
  2019年的春天我拿到红一号院的钥匙,但是用了快一年的时间打造空间,因为这里太美,我们不舍得动一砖一瓦。大概是一月快春节的时候,下了一场特别大也特别美丽的雪,我认为瑞雪是欢迎U+进入这个院子,但是不巧的是雪过后疫情来了,我们在这个院子又安静了半年。
 
  这半年时间让我们更多地思考生活的方式到底是以什么呈现。感谢有这样一些不同的设计师朋友,扎根在这个地方,我们都做了艺术生活事业的先驱者、先行者。有了设计师的介入,艺术草场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会带来更多不一样的生活场景和生活态度,这是一个艺术生活可以自由发散的地方,我希望它越来越好。
 
  任小勇:
 
  我觉得这是特别可喜可贺的事,中国的原创设计终于在北京有一个特别集中的、而且是有艺术背景的空间。我们这些年一直想找对设计特别合适的空间,非常难,草场地真的是一个奇迹。
 
  宋涛:
 
  前年疫情期间毛然突然给我打电话说,我这有个院子,你来吧。我说行,我一定来。之后我又邀请了张启、曹峰、魏明辉,我们四个人在104号院做展览、生活,开了无数场的朋友聚会,这个时光跟记忆是最重要的。特别荣幸我们今年又租了草场地100号院,聚集了一帮艺术家一块做创作,王嶺、我还有昊宇,我们又把艺术这块捡起来。设计与艺术,我觉得是不可分的,是共生共长的状态,艺术跟设计的融合也是我们设计之春努力的方向。
 
  刘峰:
 
  草场地对于我来讲,就是一个特别魔幻的后花园、游乐场,很多艺术家朋友的工作室都在这里,今天又有很多设计圈的朋友搬到这里。草场地就从"游乐场"变成了一个我们类似于家的地方,一个更有温度的地方。
 
『 02 』
 
谈谈关于边界的消融与共同体的发生
 
  刘峰:
 
  艺术和设计肯定有边界,但这个边界也在交融,在交融边界的养分是很大的,像鱼在很多江河往海汇集的地方会很好吃。草场地之前是个艺术区,今天又是一个设计聚落,其实它一直在平行地发生,设计艺术的交融在生活的界面里是分不开的,也不需要刻意分开。比如赵赵,他的当代作品和他研究的古美术,非得要切分一个边界吗?我认为不需要。又如宋涛老师,本来是艺术家,创作很多纸本水墨作品,但是这和他另外一个设计策展人的身份也没有必须要分清。所以这个界限让它模糊就好,让它融合就好。我学雕塑出身,这些年也在设计圈里做策展等很多事情,没有觉得特别割裂。因为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天的饮食起居,所有这些东西都是融合在一起的。索性感性一点,让它自然地去发生,去模糊就好。
 
  宋涛:
 
  我在草场地做的Yuan Museum其实就是艺术与设计博物馆。我觉得走到今天,特别在中国,设计可能会越来越偏艺术化,很多艺术家也会做一些偏设计的艺术衍生品。这就是一个时代的节点,大家自然而然走到今天这一步,包括草场地的变化:一开始都是艺术家工作室、画廊,慢慢有设计师品牌。就是变迁的变化,而且是共生的,不是说谁来了谁走了,大家都在这一个地方会有更多的交集或更多的交流。
 
  任小勇:
 
  从市场这个角度说,中国当代艺术已经有好的发展,市场也早有规模。可喜可贺的是这些年中国当代设计开始崛起,大家开始消费市场、消费设计。客户家里面,好的画需要好的家具,展厅也需要好的艺术品,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沈宝宏:
 
  今年设计之春U+展览的主题就是边界的消融,这和我们今年的产品设计也是相关的。刚才谈的主题很大,把它聚焦到我们自己的产品属性来讲,今年的探索是成功的,至少它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多样性。未来的世界一定是边界消融,不仅在我们的生活,在我们的思想甚至整个空域里都是边界的消融。现在草场地的状态就处于消融的过程,原本这里都是一些艺术家的作品,很神圣、很有灵性,后来加入一些设计师,除了艺术的本身,生活的多样性,温暖的东西可能会慢慢注入我们这个场域里。这就是一个逐渐消融的过程,这个过程对整个生活是有益的,它不介意你是谁,它只告诉你,你的生活有多么美。
 
  梁建国:
 
  我觉得这个边界一定会消融,一定要消融。从室内设计看,其实我大部分的东西是来自于艺术作品,先有艺术作品的感觉才去做空间,或者先有家具,找到那个启发的载体是很重要的。所以对于我,比较简单的方式就是边界的消融,因为边界越多,受到的约束就越多。到了今天还要谈科学艺术生活,因为载体已经发生很多变化,如果还是按照传统意义与传统方式去做,即艺术是艺术,设计是设计,科学是科学,那就很麻烦。
 
  赵赵:
 
  所谓艺术或是设计,在我这没有一个所谓的区分的东西,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物,他会喜欢这个喜欢那个,会有潮流性会有聚集性。艺术和设计之间没有特别分裂或是分割的地方,关键是看怎么用,不是说怎么交融,如何用它,用好它,就是一种智慧。
 
  贾明辉:
 
  艺术和设计或者是一般性的日常生活,本来就没有边界。中国古代的生活其实是非常丰富的,每一个文人他都会有文人画,都会有诗歌,都会有音乐,它们没有分得像分类似的。设计师好好做设计,好好完成产品,所谓的艺术就产生了,我不认为它有什么所谓的边界,或非得去做一个至高无上的伟大的任务。
 
  华黎:
 
  边界存不存在,主要取决于怎么看。艺术、设计还有建筑都是一种具有精神能量的事物,只是采取了不同的载体,不同的媒介呈现。对于建筑来说,可能它跟每个人的生活会关系得更紧密,甚至还带有一种强制性,天天在房子里实际上会形成一种日积月累耳濡目染的影响,是不能逃避的,这可能跟艺术品在美术馆里是两种状态。但如果我们把建筑、设计看成是艺术,它们在本质上应该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创造一种精神的影响和作用。
 
  崔灿灿:
 
  从策展人角度看,艺术、设计、建筑在两个地方是一致的,交合的。比如第一点,在专业上我们都在处理空间问题,都在处理点线面的无限的变量问题,都在探讨材质的问题,都在探讨转折点和连接点的问题。在工作上我们的内容是一致的,都是有这样相同的对象,相同的点线面的关系,相同的时间变量和空间的模数来完成我们的工作。第二点是它的精神性,无论是艺术、设计、建筑,我们都在面对人和自然关系转化的问题,阶层设计、阶层建筑的问题,人的精神自主性的问题。家具、房子、人,都存在身份问题,关于身份的认同问题、民族问题等等。但实质问题是我们在为什么工作。从包豪斯开始我们建立了一个现代主义的系统,这个现代主义是设计、艺术、建筑同体的,同时我们建立了一个设计、艺术、建筑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和我们的身份、政治等等一系列之间的关系,所以我觉得它最终还是一个功能的问题。对我们来说解决问题是最重要的,提出观念、重构想象力远远大于我们对媒介的偏执,所有的媒介都是为了重新构建人的意义、生命的尺度、对世界的想象力、重新连接人和世界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是我们共同为之工作的一个核心。
 
『 03 』
 
希望在未来的草场地示范区里看到什么?
 
  崔灿灿:
 
  第一是我继续住这儿,第二是别拆迁。
 
  华黎:
 
  希望草场地变成一个真正吃喝玩乐并结合精神交流的共同体。
 
  贾明辉:
 
  希望有更多的餐厅、酒吧、小图书馆,或者有更多不同类型的、不同年龄段的人到这来玩,不都是网红打卡,希望能够像纽约的SOHO那样就更好玩了。
 
  赵赵:
 
  我也很务实,墙上最好别是空的,多点艺术品。
 
  梁建国:
 
  希望草场地越来越好玩。
 
  沈宝宏:
 
  我是这里的村民,我要做好村民!
 
  任小勇:
 
  希望早日做村民。
 
  宋涛:
 
  希望草场地是我们在北京的乌托邦。
 
  刘峰:
 
  希望草场地越来越魔幻,希望大家能够"破圈",更开放一些,让更好玩的人都进来。
 
  汪莎:
 
  我们正处于一个城市更新的大的历史进程中,想法或者是因兴趣、精神集结的共同体有可能变成城市更新的典范,也有可能成为让更多人享受艺术与设计的精神场域,我们希望设计之春所倡导的互通、互融、共生的生活方式,能够为老北京新生活提供新的探索。谢谢各位嘉宾的分享,谢谢你们的故事和愿望!
 
-结束语-

 
  侯正光:
 
  梦想的交集,让设计之春与北京草场地艺术生活示范区融合这件事发生了。去年设计之春启动的时候,我们畅想可不可以把草场地变成如今这样,结果今年真的发生了,呈现了。看起来非常偶然和梦幻,但实际上存在很多必然。设计之春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打造中国原创设计的生态",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态点,就是设计之春希望做的不仅仅是一个四天的展览,还希望能够到中国一些好的城市和区域落地,真正成为一个固化的、常态的生态。草场地是设计之春第一个落实原创生态的实验地,叫它示范区一点不为过。
 
  所以除了感谢设计之春策展人,感谢北京草场地国际艺术村建设者,更重要的还是感谢今天以及往届参与我们设计之春所有的品牌们、设计师们等等所有的工作人员以及我们草场地真正这些原住民们。有这么好的一个群体,才能让大家把那么小小的梦想聚集在这儿,一点点呈现。最后我用艾青的一首短诗来结束。这诗的名字叫《树》: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生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我们就是一颗颗看起来孤立的树,但是下面都在一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