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动态 卖场动态 名品促销 卖场大全 卖场大全 视频搜街 卖场促销 抄底促销 走进城外诚 走进居然之家

低门槛“造就”质量乱象 瓷砖产业急需转型升级

达夫 达夫(好居网用户) 4279天前 / 阅读 :

相同的花纹、差不多的手感,一款产品价格只有几十元,另一款产品价格却是上百元,站在北京市著名的建材一条街十里河陶瓷城,消费者敬先生陷入了选择的纠结中

相同的花纹、差不多的手感,一款产品价格只有几十元,另一款产品价格却是上百元,站在北京市著名的建材一条街十里河陶瓷城,消费者敬先生陷入了选择的纠结中:选便宜的,怕质量不可靠;选贵的,怕上当受骗。

敬先生的“尴尬”并非没有道理,作为家庭和工程装修的必备产品之一,瓷砖近些年随着房地产市场风生水起,但令人担忧的是,虽然并不是一个技术很高的成熟产业,整个瓷砖行业的质量状况,却并没有随产业发展一起水涨船高。

在国家质检总局最近一次的国家质量监督抽查中,共抽查了福建、山东、广东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40家企业生产的240种陶瓷砖产品,依据国标《陶瓷砖》、《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等标准的要求,对陶瓷砖产品的尺寸、吸水率等9个项目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有25种产品不符合标准的规定,涉及到放射性核素、破坏强度、断裂模数、吸水率、尺寸、抗釉裂性项目,合格率仅为89.5%。

同样,在河南、陕西、广东等省质监部门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中,瓷砖产品的质量合格率也均未突破90%,一般都介于85%~90%。“建筑卫生陶瓷产业是我国甚至世界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中国已成为世界建筑卫生陶瓷产业最大生产国、最大消费国和最大出口国,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产品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我国瓷砖产业发展存在门槛低、中小企业较为集中等现状,导致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低门槛“造就”质量乱象

作为一名从事过多个瓷砖品牌销售的业内人士,李康对目前瓷砖市场上的质量现状一喜一忧:喜的是,大品牌产品更加注重研发的投入和质量控制;忧的是,不少小企业仿名牌产品、只顾眼前不顾质量的乱象依然存在。

在李康看来,行业门槛不高是造成目前瓷砖整体质量偏低的重要原因。“有时候几个人就可以随便注册一个公司,弄一个品牌,然后找其他企业进行贴牌代工,有时候一个工程就能催生一个品牌,随着一个大工程结束,一个品牌就在市场上消失了。”他说。

东鹏瓷砖北京公司工程部总监王洪和李康一样,对于贴牌和仿冒带来的质量乱象深有感触。“作为企业,我们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研发,既是为了创新,也是为了质量提升,但研发出来的产品需要市场磨合,有的可能会被市场接受,也有的可能不受市场欢迎,但这些都是企业的成本。”王洪说,没想到企业花了大成本研发出来受市场欢迎的新品,不到半年的时间就能在市场上找到仿冒品,这些多半通过贴牌加工生产出来的产品,在质量上其实有着明显的差别。

今年的“两会”上,广东(东莞)唯美陶瓷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黄建平就专门提了一个“加快制定促进建筑卫生陶瓷转型升级产业政策”的建议。黄建平认为,我国陶瓷产业发展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产业缺乏进入门槛,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以及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占企业总数的99%),企业数量多,平均规模小,集中度低的问题与其他行业相比尤为突出。

王洪告诉记者,仿冒产品会在渗污、平整度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但由于花纹、手感等表面上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别、价格区别很大,消费者很容易产生错觉。质量好的产品,是通过1250摄氏度以上高温长时间烧制而成,一些贴牌加工或仿冒的产品,有可能在700摄氏度左右短时间烧制出来的,虽然节省了成本和能源,但产品会在亮度、硬度、密度等方面有差距,带来渗污、翘曲等质量问题,尤其是在使用时间久了更容易出现这些质量问题。

产业发展应更追求环保

据了解,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瓷砖产业已经形成了山东、广东、福建等几个较大的产业集中产地,也涌现了大批的知名品牌,整个产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征兆。另外,该产业已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焦点行业,在国际市场中正面临前有发达国家堵、后有发展中国家追的紧逼压力。

“更加注重环保,亟待产业升级,是目前我国瓷砖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的相关负责人认为,我国瓷砖产业的发展,在夯实质量的基础上,必须朝着更加环保、更加高端的方向发展。这既需要企业有着更好的质量意识,也需要企业花更大力气做好研发。

王洪表示,瓷砖行业石材化, 是目前瓷砖产业追求环保、节约资源的一个具体发展方向。“石材属于使用后很难再生的天然资源,而通过技术研发,使得瓷砖具有或者接近石材的品质,不仅不会产生辐射,利于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还降低了成本,节约了自然资源,今后重点是将这样的产品走入寻常百姓家,走进一些五星级饭店、会所。”

黄建平建议,我国应当加快研究制定建筑卫生陶瓷产业发展政策,推进全产业链整体升级、向价值链高端转移,加强技术改造、兼并重组,促进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加强行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环节,注重知识产权建设和保护,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